最近几个月以来,一些城市房价疯涨、地王频现,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但从今年1~8月房地产开发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两快一慢”的独特景象:“两快”是指房地产价格回升相当快,销售面积增加得相当快;“一慢”是指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慢。房地产市场“两快一慢”的特点,在北京等热点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给房地产市场造成的直接后果主要有三个:一是房价飙升,越来越脱离广大民众的现实购买力,一方面房地产泡沫吹得越大其破灭时的破坏性就会越大,另一方面民众对高房价怨声载道,房地产甚至成了所谓的“人民公敌”;二是住房成交量猛升,各地住房库存明显减少,少数城市甚至只有两个月的库存,房地产市场又面临“量跌价涨”的巨大压力;三是房地产投资最近虽然缓慢回升,但远落后于房价上涨和成交量上升的幅度,房地产在投资拉动内需方面,没有起到支柱产业应有的作用。
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在学术界现在主要流行两种观点:一种倾向于调整货币政策,主张货币政策应由适度宽松转向紧缩;另一种则是主张实行物业税,以此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现象,来保持房价的稳定。这两种观点虽然出发点很好,但如果真的照此处置,恐怕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势头,但依然不够稳固,货币政策一旦转向,先前所有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更何况,“两快一慢”已经大大改善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受到最大伤害的恐怕不是房地产企业而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
至于企图以征收物业税的方式来稳定房价,这种坐在书斋中的想法在当前也未免太天真。国际上,物业税的税率范围大约在1%~3%之间。3%的物业税,相对于一月一个价格、甚至是一天一个价格的“追涨杀跌”的投资/投机市场,又有多少威慑力?物业税开征,是“重持有,轻交易”的体现,对限制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的效果虽然极为有限,但是对于事先毫无防范的自住性购房者,其杀伤力却是生猛无比。
解决“两快一慢”的“症结”,关键还得从“两快一慢”现象形成的“机理”上入手。在改变我国独特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应着重解决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土地供应上要打破完全垄断局面。每个城市不再实行所谓的“一个口子”供地,至少应设立“两个以上”完全独立的土地储备开发中心,分别进行供地,如可以以区(县)为单位单独设立土地储备开发中心,甚至在较大区(县)设立两个以上土地储备开发中心,以形成竞争供地的局面,有利于供地效率的提升。
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要确保充分畅通。就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说,土地从政府手中批出,到土地从开发商手中建成房屋,在这过程中,政府把住的是土地批租的环节,而开发商把住的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环节。对于少数开发商投机炒作、囤积土地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三是要减少储备土地的信贷支持力度。当前,特别需警惕这样一种怪象:地方政府认为用土地抵押融资比拍卖土地更能轻松拿到钱,而不愿向市场推出土地;而银行则认为通过土地融资向有政府背景的单位放贷,有政府财政信用担保很安全,完全可以高枕无忧。这种怪象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不论是对于开发商储备囤积土地,还是对于地方政府的储备囤积土地,金融机构都应注意逐步减少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在商品房供应上应形成充分竞争。在具体宗地出让时,政府要控制单宗土地出让面积,以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有助于土地一级市场充分竞争,也有利于对冲因分散供地而造成的地价下跌,以防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遭受过大冲击,同时可避免开发商在房屋市场形成寡头垄断,从而保护购房者利益。
五是对不同购房者采取不同供应渠道。住房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抹杀任何一种属性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如果对穷人与富人实行同一住房供应渠道,则无异于让穷人光着脚丫子与乘着飞机的富人展开赛跑。因此,为避免购房者在房屋市场的过度惨烈竞争,对不同购房者实行不同住房供应渠道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