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草案的公布时间虽然尚未确定,但是草案的基本框架业已呈现。业内专家认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的出台是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一步,“把家底先理清,才能让土地更透明”。
此次土地出让金管理方案呈现出三大改革内容,即建立土地出让金收支专户、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预算和调整土地出让金分配机制。
纳入预算使土地更透明
此次土地出让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土地出让金专用账户,取消预算外的收支专户,将土地出让总收益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彻底将征收和支出两条线进行了分离。
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内管理是“规范土地收支的第一步”。土地出让金收入体现在财政预算科目中,然后逐笔开支,这本身就能够使“有多少土地出让、出让给什么单位、各地出让金差异”等信息在账簿中“一目了然”。
在现有的土地出让金管理流程中,地方在将资金交到财政专户前“横生”了一个过渡户,还要经过国土部门先用于支付土地整理、农民征地补偿等。在经历了这些项目繁多的支出后,财政部门根本无法掌握具体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监管就更谈不上了”。
2005年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土地出让价款共计5505.15亿元。但对于扣除各种费用和成本之后的土地收入纯收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都不清楚。地方政府如何对资金进行分配和安排,至今仍混沌不清。
消息人士称,办法目前还没有对土地整理、农民征地补偿等问题进行具体规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规将“先收后支”。
“事实上,在确定了土地出让金收支办法、分配规则以后,接下来必然会有更加详尽的规定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总的方向是提高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和透明度。
有消息称,办法还将规定,各城市须在当年度的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纳入次年的财政预算,地方政府不得用于当期收入安排使用,剩余部分则由地方政府在相关领域内按规定支配。将土地出让收益纳入次年预算将进一步增加透明度,业内专家认为,这有助于防止地方政府“坐支”,使地方政府从以地生财的短期利益中转移出来,着眼于长期收益。
财政管账多部门协调监管
“财政部管好账、多部门协调监管”的土地管理模式将随着土地出让金改革而逐步实现。
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管理这笔被称作地方“第二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杨志勇说,财政把地方财政纳入预算,将加大财政部门在土地管理中的话语权。
而国土资源部仍将对土地管理“进行业务指导”。杨志勇谈到,在土地使用、整体规划、土地整理、补偿等问题上,国土资源部仍将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也曾表示,对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将被逐步纳入审计范畴。
当然,“各部委之间还在通过国务院进行协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如是说。可以预见,我国的土地管理体系随着办法的出台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将逐步呈现出“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多部门协调”的格局。地方政府在土地领域的“自由空间”将会变窄,这将有利于遏制土地违法、违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