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新周刊封面文章:愤怒的房子

分享到:

  • 文章来源:[ 转载于: ]
  • 添加时间:2007年7月18日
  • 浏览次数:1765

“只要不谈房价!”这是建设部官员们应承来参加房地产论坛的前提条件。

房价就像口疮,咬也咬不得,舔也舔不得,每天却横在那里,还倍儿敏感,时时给你添堵。

中国伟大的城市化是一场人类壮举。同样,房地产也是一场运动,中间夹杂着愤怒的荷尔蒙。中国新一轮住房运动的尴尬局面是:土地是公有制的,全民是名义上的拥有者,但却不得不花极高的代价把其上的一套房买下来;政策是用来调控的,但每一次宏观调控房价就导致房价上涨一次!宏观每调控一次,购房者买单花费就提高一成。

总归,结果就一个字——“涨”!连那些预言中国房地产泡沫者,都在悄然入货。“如果说泡沫,也是坚硬的泡沫。”

居者要有其住,事情总是要解决。在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谁的嗓门大听谁的,但在房子的博弈中,此路不通,居者常常败下阵来。小产权房、集体盖楼、不买房运动、自建房运动,老百姓的呼声高昂,却没有结果,逐渐归于静默。

有人劝说,中国人脑子里就不应该有人人享有住房产权的概念,中国已成为私有产权房拥有比率最高的国家。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最难平抑的恐怕就是“凭什么你有、我却没有”的愤怒。

愤怒不是坏事,它至少可以促进公平,促成一个相对公平的房市的到来。

新周刊封面文章:愤怒的房子

住在中国的成本

目前整个买房人群体都处于静默期,因为他们面对不断昂头的房价毫无发言权,他们正处于一个孤岛上,对于泡沫与否的争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房价上涨的塔尖在哪里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甚至不关心房价下跌,他们要能看到房价“涨幅”为0就会开心极了。

FT中文网经济评论员陈旭敏近期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弹,他感到很委屈,对他在清华大学第二期EMBA媒体公益班的同学说:“房价不会下降是明摆着的,为什么不能说呢?”

王小波在《花刺子信使问题》一文中,已经说过,好消息信使总是受人欢迎的,而坏消息信使总是使人不爽,甚至被杀头。他和李银河1989年的研究就发现中国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群体及同性恋文化,结果使得一本社会学刊物受警告,该刊一位80岁的顾问老先生连夜表示不要当顾问。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第一反应,但对一个庞大的群体或族群而言,必须正视“房价不会下降”这个结论。陈旭敏以“房价下跌,梦想能否照进现实?”为题来说明现实的残酷性:“据中国发改委日前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持续上涨的房价不但没有出现下降,而且继续攀升:今年前4个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在6.0%左右波动,其中,4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而且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只能片面看待,涨幅远远超过了这个比重。一位东北城市的市长私下里对朋友说,这个城市的涨幅同比去年超过15%,但报上去的数字是9%。他分析说,如果涨幅第一的北海市公布的数字是15%的话,实际涨幅肯定比这个严重。

这是短期的房地产走势,看中长期呢?陈旭敏找到了一个观察角度:中国成长中的青壮年群体。

我们来看看最近5年的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40万、2006年413万、2007年是498万。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将留在大城市就业,在工作3至5年后都面临着成家、住房的需求,在这个刚性需求链中,他们是最低的一环:自住、对房屋品质追求不高、面积不求太大。这还不算那些因城市拆迁而产生的住房需求和投资型的需求。

一方面是如此庞大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是政策上以宏观调控的方式在控制土地的输出、控制银行开发贷款的输出、提高二手房交易的成本,甚至对小产权房的严查,这些都促成了住房成为更为紧俏的商品。

住房运动中的国退民进

陈旭敏的话当然不中听,他说:“中国的房价已经被推高至不可承受之重,而一旦青壮年这些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房价的下跌空间肯定将被封死。”

我们虽然不乐于见到,但这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房地产结论之一:中国房价不会下跌。在这一轮开发潮中,中国房地产的出路是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过渡,从一手房向二手房过渡,从满足富人群体到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过渡。尽管各个城市的区域性特点千变万化,房地产的政策与市道也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但一种基于城市发展和商业利益的哲学观使得这个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失误。只有在认同这个基础的前提下,所有的决策、营销和购买行为才会变得心平气和,而不是人心恍惚。

第二个重要的结论是:中国房地产是朝阳行业而不是夕阳行业。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是这个结论的重要支持者,他认为:中国房地产至少看好20年。这是一个经验的判断,也是富于洞见的看法。中国要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是城市化。在这方面,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观点有两个:一是中国的粮食并不是不够吃,而是吃不完;二是让中国的农业人口城镇化,就地或就近上楼。

如果从商业的眼光来看,城市化就是“水泥化”,城市化给房地产及建筑行业带来的商机是历史性的机遇。

那些曾经认为中国房地产是夕阳行业的商人仍然在悄悄行进,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而曾经抱有转行转产的想法:一是经济周期律,认为十年一次循环的周期律,会使房地产行业进入尾声,其事例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海南楼市泡沫等等;二是这些商人不愿离开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型城市,却又认为在这些城市里已经“瓜分完毕”,开发体量不足。

以民营开发商中的佼佼者张宝全为例,他在转产EVD行业和进军数字娱乐行业之时,并没有全盘放弃他的地产项目。恰恰相反,他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一些开发商甚至惊喜地发现,即便在北京这样看似开发“充分”的地界上,仍然有一些“地皮资源”掌握在一些不具备开发能力、名不见经传、低调从事的公司手里。这些在各项政策出台前“扭转”或“溢出”来的地皮资源,如果谈判顺利的话,开发三五年都不成问题。

经济学家梁小民给企业家们讲课,他在黑板上写的第一条是:产权明晰;第二条才是市场经济。他认为:产权不明晰,市场经济无从谈起。

在中国新一轮住房运动中,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土地、住房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运行和建造的;政策每宏观调控一次房价就上涨一次,其实道理很简单,宏观调控一次,准入门槛就高一点,成本就增大一些,最后都用市场化的方式由住房者个体买单。

住在中国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制度性成本。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观点是:在一个完全市场上,万事万物都可以金融化和证券化,从而充分参与流通。证券化是财富交流和变现的最好手段。但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学手段无法完成这种切换。因此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住房就变成了一个暂住70年的梦。

中国人远未完成自己在住房运动中的国退民进之举,虽然说《物权法》的山雨欲来是一道良好的信号,但宏观调控越严厉,中国人的住房成本就越难降下来。

房地产的经济理性

我们几乎可以用经济理性解释房地产市场所有的热门话题、讨论和争鸣,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德国思想家韦伯所说,在这个“除魅的世界”里,不但单一的终极价值已不复存在,各种传统的权威制度也失去了理据,唯一还具有普适性的只有工具主义意义上的理性化。所以,用经济理性来解释房地产市场再合适不过。

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一门营销艺术的路演场所,在它的发源地,在它的意念诞生之初,就已经在多个维度上形成交集:制度与政策/城市与空间/开放与合围的建筑形态/利益共同体的集成与分散,甚至,细心的商人需要评估创意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

中国的大建设时代被迫交还到商人手中,这是一个建设的“大时代”,正如部分学者对当下历史作出的一个正确判断:中国城市化进入青春期。屈指算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迈入第17个年头了,在“不断增高的亚洲”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增高的速度、广度和糟糕程度都是“当惊世界殊”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经济理性的根本原因。

经济理性的要义之一就是“交换”,如果商人看中了一块地,去找政府谈条件,政府会说,这块地可以给你,但你得把附近的马路修了、公园建了、绿化搞了。这是商人与政府间的“共谋”吗?不是,从经济理性来看,这不过是交换的一种方式:北京市规划要围绕五环建绿化隔离带,资金从哪里来?于是,一个交换等式诞生--绿化隔离带=50%绿化面积(商人投资)+50%项目用地(商人投资的回报)。

为什么会出现奥运地产的概念,道理同样如此,奥运场馆的建设,必然会需要庞大的资金占用量,也是庞大的开发量,商人出钱出力搞场馆建设,政府给一定比例的酒店物业权或场馆经营权作交换。

它唯一的不好在于:它并非在一个完全市场的环境下完成的交易,甚至于它也不是在一个部分完全市场下完成的交易,恰恰相反,交易往往是在隐蔽的秩序下发生的,因此,交易是否公正与公平,很难得知。

这是一个制度性难题:一方面,即使行使权力的人动机十分高尚,由于他无法掌握许多个人根据变动不居的信息分别作出的决定,因而他也难以为目标的重要性等级制定出公认的统一尺度;另一方面,为什么说大建设时代是“被迫”交换到商人手中的?这是在替行政权力开脱责任吗?事实并非如此,恰恰是因为行政的“权力”是有边际的,甚至于是有边际递减效应,越到具体落点和需执行力的时候,就越是虚弱无力,所以,它也无时无刻不倾向于寻找能替代的权杖和职能(你可以称之为“义肢”),哪怕它很不情愿却不得不。

地产商人因此脱颖而出,他们接受了这个机遇和挑战的双重作用力,他们之所以被选择首先是因为他们不会与行政方进行权力竞争,另外还能有效弥补行政力量之不及之处。在不用考虑平民态度的前提下,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和优势互补。

也许,地产商人的公司化,能够以公司精神和企业良知去反逐利,但这显然是有违经济理性的。至于“超过20%的利润我不赚”这样的假面语言,其潜台词则是“超过20%的利润越来越难赚了”。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业界的前景,经济理性告诉我们,接受现状几乎是我们唯一的命运,而未来,去他的未来吧,它将被“城市化”这面“形而上”的大旗不断拖入到“形而下”的境地:从城市化到水泥化到去农村化,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前景是在悲观中前行,一个大建设时代被时间压缩机给压缩了,在欧洲需要400年完成的建设时期可能我们只需要40年,这是一个速战速决的时期,谁会想延误战机呢?

三大断裂关系下的住房孤岛

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谁的嗓门大听谁的。

以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嗓门大,尤其是2000年到2003年,所有的都是开发商的声音,没有消费者或者老百姓的声音。从2004年之后,关于老百姓的利益诉求渐渐出现了,这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无论是集体盖楼、不买房运动、自建房运动,都是老百姓的利益呼声,他们的声音大了之后,就会引起政府对行业的判断。

但如何评价这种做法呢?“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发现这个事情让大家觉得有点荒诞。”这是一位媒体人士的审慎评价。

大家都在分析这样一种情况:在中国这么一个城市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经常出现是反着来的现象。比如从2003年非典之后,宏观调控开始,“我们发现每宏观调控一次,房价就涨一次,尤其是一线城市。”

“所以这里一定有一个错位,面对这么大的需求,我们的宏观调控不是一个正相关,是一个负相关的东西。”一位参加经济观察报和新浪地产频道网络聊天活动的媒体嘉宾说。

目前整个买房群体都处于静默期,因为他们面对不断昂头的房价毫无发言权。可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孤岛上,存在几个断裂关系:

第一个是和政府之间的断裂关系,以前的中央政府是支持房地产企业做一个GDP大发展,不断刺激它。现在中央的政策为了稳定行业的健康化,采取了新的措施,这些措施损失了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使得市场上的供应严重不足,房价也高居不下。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无论政府是支持地产GDP还是控制地产运速,都是对住房者的不利因素。这也是政府的难题,他们早就发现,不管肯定不行,但怎么管都不对。

第二个断裂就是房地产市场。从营销来看,也出现一个断点,供需判断上是结构性失衡的,太多住房产品是中高档的住房产品,导致中低档的住房产品的缺位。房价一直下不来是什么原因,就是中高档的住房太多,中低档住房太少,以至于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

第三个断裂关系,就是一手房和二手房之间的断裂。真正评价一个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标准是什么?可以说,二手房的走势才是真正代表一个健康的、朝向未来房地产走势的特点。二手房好这个市场才好,二手房价格代表一个城市区域的价格。“CBD的价格是多少,有人说两万,有人说五万,有人说十万,到底是多少,你就得看CBD二手房卖多少钱,二手房市场价格是代表某一个区域真正的价格标准。”21世纪不动产董事、总裁卢航一语道破价格与价值之间有没有泡沫的衡量标准:二手房价格是最接近本源价值的。

二手房是真正代表一个城市健康的房地产标准的,能够代表真正交易的活跃度的。但它并没有引起买房者的高度重视。

庞大的房地产市场结构错位、一二线城市错位、GDP比重错位、富穷人错位、宏观调控与市场化的错位、烂尾楼与豪宅错位、一二手房错位、廉租房与限价房的错位、房价与负担的错位……种种因素看起来,房地产的阵痛期并未结束,在今后几年内,仍将是城市人面临的资产或负债。(文/胡赳赳)

新周刊封面文章:愤怒的房子

深圳:中国最贵的样板间

2007年,深圳人开始质疑,“谁被深圳抛弃?”这种质疑,缘于这座曾被称为“先锋城市”和中国“样板间”的城市里,耸立着贵房子。

●深圳人或许连二手楼都买不起了,楼价上涨的推力来自中介公司,他们不但自己做炒家,也化身为炒家学院。

●与“温州人一买一层,潮州人一买一栋”的传说不同,富过深圳人一倍的香港人有着更强的实力,一位房产经纪人在接待香港顾客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先买50套”。

●深圳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拥有一大批富创新力的年轻人,但现在华为、腾讯员工的基本工资才五六千块,房价太高,将使得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前是深圳被谁抛弃,现在是我被深圳抛弃。

7月3日,黄昏,深圳湾口岸。

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深圳湾公路大桥新堤岸上,身后停满了长长一列的“粤B”牌私家车、电动单车和自行车,同他一样,把目光投向灯火香港的,是撑着后腰的孕妇,牵着宠物狗的师奶,握着拍照手机的年轻人和扶紧三脚架的摄影迷。

两天前,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日,深圳“西部通道”开启。这座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推动深港融城一大步。

远望,是香港流浮山近海的一排排白色高楼,密集得像一堵城墙,灯火辉煌,回望蛇口近岸的楼盘,高空置率让灯光显得寥若晨星。

大桥下,那些囊中羞涩的深圳人开始担心,这座桥将吸引更多香港人来深置业,从而让高企的楼价雪上加霜。

2007年上半年,深圳房价惊现“深圳速度”,房价涨幅超50%,连续三个月居全国第一。关内新房很多突破2万元高位,在关外,宝中、龙华中心城、龙岗中心城、布吉、横岗中心城等区域的普通住宅房价先后破万,深圳整体新房均价高达14000元/平米。

2003年,深圳人对深圳的质疑是“深圳,你被谁抛弃”。2007年,深圳人开始质疑,“谁被深圳抛弃?”这种质疑,缘于这座曾被称为“先锋城市”和中国“样板间”里,耸立着贵房子。

10个月,用8万赚到45万

“在地产中介公司做两年以上的,都是炒家。我之前的那间公司,自区域经理以下全是。”江华(化名)是一家港资地产中介公司的物业顾问,自称是小炒家。

他的公司离深圳湾口岸不到十分钟车程,属于未来的楼市黄金地,“这边新开的楼盘多,很多客户都来了,我就跳到了这。”

“从去年8月到现在,10个月,我用手里的8万块赚到了45万。”白衬衫,黑长裤,30岁的江华一副典型的地产经纪打扮,他喜欢拿出地图,用“浪价”、“踩价”、“洗盘”、“打针”的暗语,以数字说话。

江华以前的一位经理是老手,他教他:“业主无情客无意”,你就当做是一盘生意,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你大胆地去“搞单”嘛。做地产要狠,逼客户下订;要快,第一时间找到客户;要准,客户要朝南的你就绝不能找朝北的;要贴,客户到处看房,要跟紧一点。江华说,“快,狠,准,贴”是从香港传过来的地产秘诀。

11年前,19岁的江华高中毕业,从广东韶关来到深圳,之后读大专,在一家银行做职员,年薪5万多元,再之后,出来做生意结果赔了钱。两年前,他成为一名地产经纪人,“做这一行,来钱快。你别看地产公司门口停了好多车,那都是员工的。”

10个月,怎样用8万元赚到45万元?江华拿笔算起了账:去年8月,他买下第一套房,58平方米,总价36万,借了3万装修,再加手续费2万,总共是41万。住了半年后,今年1月18号,江华将房子转手,卖了52万,赚11万。一周后,他又花53万元买下另一套房,2月18号,一转手,成了63万元,赚10万,“如果现在卖,至少能赚20万。”尝到了甜头的他,在一个月前,花18万首付,买下一套105万的二手海景房,按市场价计,这套房子目前至少能给他带来24万元的收益。江华宁愿自己每个月花2000块租房,也不愿意入住海景房,“如果住了,就没有空钱了,我要让它钱生钱。”

炒家“海陆空”与“拉登”的黄金时代

“二手楼的房价80%的因素是中介公司抬起来的”,地产中介除了自己做炒家,也喜欢培养炒家,这样可以多交易几次,佣金就多一点。江华说,“海陆空”和“拉登”是深圳地产圈内流传甚广的两个神秘人物。

“海陆空”姓陆,此前的媒体报道称,他是一名职业炒家,从2003年到2007年,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炒家发展成炒房联合坐庄的庄家之一,身家由不到10万迅速上升到上千万,而江华估计,其身家至少有1个亿。

“拉登”因为长得一口大胡子而得名,江华说,这个40岁的中年男子虽然身家有5000万,却开着一辆破车,还很小气,“打他的电话,必须要打他公司26******转505,然后呼叫转移到他手机上,这样接听免费。他们不用看房,你只需告诉他地段,几楼,大概价格,算一下,就说行吧。

快进快出是他们的作风,前海某楼盘是很好的例子,发展商给出50套让拉登包销,拉登说,给我30天,我找客户,他跟各个中介很熟,也好说话,赚的就是发展商的‘茶水费’。”

类似的炒家还有很多,江华说,他认识一个孟加拉人,普通话讲得非常好,“在我们电脑资料上显示,他的房子价值至少2000万,都是用来出租,不卖。如果你是业主,我拿你的电话在电脑里一搜,发现你有七八套房,或10几套,个别的有三四十套甚至上百套,你很可能就是炒家。”

炒家云集,不但抬高了房价,还导致了供需失衡和空置率加大,“如果晚上带你去看盘,入伙很久了,晚上开灯的没几家,有些入伙3年了,我在楼下看时,还是毛坯,连窗帘都没有,都空在那里。”

炒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6月20日,深圳市市长许宗衡闭门召开了一天的房地产形势座谈会,归结出房价飞涨的六大原因:土地稀缺;开发商囤房;居民购买力提升;新移民涌入;港人置业;调控滞后。

炒家是深圳房价高企的主力推手,这条“击鼓传花”的炒房食物链中,串起的是捂盘惜售的开发商,私募基金和地产中介公司,职业炒家,地产经纪人和银行客户经理。

“在2006年置业者中,有超过三成的人在取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被市场视为短期炒房客。”深圳市社科院在《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7)》中称。深圳中原地产总经理李耀智认为,今年深圳炒房客将从去年的10%增加到20%-30%,“很多客人明确告诉我们,买入后两三月就挂牌出手,价格升幅都在10%以上。”中原地产景田分行的一位邓姓物业顾问表示,现在炒家与住户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晰,房价高企,原来的自住户也可能萌发投资冲动,原来的炒家只要25%的利润就敢炒,现在一套房子转手就赚100多万,何乐而不为?

港人入深与深人出逃

2011年大运会对深圳来说稍显遥远,7月1日开通的“西部通道”,已足以让“深港一体化”、“深港无缝对接”,“两小时生活圈”成为热词,深港房价也在一夜间突然“接轨”。

与“温州人一买一层,潮州人一买一栋”的传说不同,富过深圳人一倍的香港人似乎有着更强劲的实力,一位房产经纪人在接待香港富婆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先买50套”。

“目前,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在深圳拥有的住房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米,占全市住房总面积的5.3%,占商品房登记总面积的10.4%,其中香港居民占绝大多数。”2007年的春季房交会上,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在《全市住宅状况调查报告》中透露。

从2001年开始对港人内地置业进行调研的置业国际认为,深圳俨然成了港人工作生活的“第二城”,“7年来,最受港人欢迎的置业之地依次是深圳、珠三角、广州、上海、北京”。港人置业,一直被媒体认为是推动深圳房价的重要因素,“深港房价接轨有概念炒作的成分,深圳房价短期上涨太快,政策面和技术面上都有调整要求。”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表示。

房地产交易中心往往是地产盛衰的晴雨表。

7月3日下午四点许,在福田区振华路的深圳市房地产权登记中心设计大厦登记点,可以看到2楼走道上的一张告示,似乎在记录曾经的喧嚣:为缓解工作压力,从6月13日起在福田区登记点开设2个窗口,每天受理100个左右业务文,每人限取1号,交文时房地产证号须与反面记录的证号一致,否则不予办理。房管局一名官员称,这是为了杜绝“黄牛党”炒号。

“深圳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媒体上,你看到的几乎都是外地而非本地的楼盘广告。”深圳御峰君融理财顾问投资总监苏武康说,当地报纸甚至还专门组织炒房团转战东莞、惠州及外省城市。

东莞、惠州的许多项目,几乎被深圳人“买断”,部分项目深圳人购买率达到了70%;但是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楼盘的亮灯率往往不到30%。某东莞项目营销负责人就称,突出项目的投资价值,是他们来深圳推广的主要目的,“让深圳人去我们那里住,还不现实。”

深圳人住珠三角,看似“遥不可及”,但却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今年初,由深圳白领大山、小蔡、飞翔的梦在网上发起组建的“深圳购房砍价锄头联盟”,开始发挥团购的优势,目前,他们拥有1000多名会员,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9个QQ群。“砍价锄头”中意的城市是临近深圳的东莞、惠州,人多力量大,所到楼盘,都有横幅欢迎,地产公司副总级人物前来接待。

“5+2(深圳5天,惠州2天)将成为深圳人未来的新休闲度假生活方式”,惠州光耀集团营销部总经理钟鼎轩乐观估计,越来越多受高房价挤压的公务员和白领阶层将会选择“逃离”深圳。

从“深圳,你被谁抛弃”到“谁被深圳抛弃”

6月12日,王石在参加“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时,就预测中国房地产泡沫两三年内会破,“不能年底交付的房子,设计的户型、地价、建筑成本没有任何改变,房价却较年初增加了20%,这样做就是在透支品牌,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市场就会惩罚你。”王石说,“现在阿猫阿狗的房子都好卖,成了阿猫阿狗赚钱的时代。”到6月29日,王石在“2007-2008深圳万科战略发展推介会”上宣布,“精装修”将成万科房产新标志,他认为装修房有环保、节能的优势,还可避免三年装修期的燥音、灰尘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007年,万科装修房供应比例将达到推售规模的30%,2008年,该比例将达到80%甚至更高。“万科自喻为房地产的领跑者,但我们绝不做价格的领跑者”。

深圳御峰君融理财顾问投资总监苏武康道出他和身边朋友的一个担忧,“深圳房价涨的太快了,隐藏着很大的危机”,虚高的房价会进一步削弱深圳的竞争力,“以前是深圳你被谁抛弃,现在是我被深圳抛弃。”他认为,深圳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拥有一大批富创新力的年轻人,但现在华为、腾讯员工的基本工资才五六千块,房价太高,将使得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苏武康发现,包括华为、富士康在内的许多企业,开始把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如果长期竞争力受损,这对深圳不是件好事。”

这座曾经肩负中国改革使命的“先锋”城市,中国地产的“样板间”,却生长出高房价的“顽症”。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也表示忧虑:“高房价会成为深圳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

“极少主动干预市场”的深圳市政府终于决定,从7月3日起至2008年3月,由市国土、规划、工商、地税等13个部门联合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打击哄抬房价。

新周刊封面文章:愤怒的房子

中国房子的九大愤怒

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此言一出,立即被网民冠以“最牛市长”的称号。

确实,在房子问题上,老百姓遭的罪、受的委屈实在太多了。

钉子户

“史上最牛钉子户”之所以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在于那栋孤零零的小楼立在10米深坑中的画面令人震撼,更在于它是当今众多拆迁矛盾、导致民怨沸腾的典型个案。不是逼急了谁想做钉子户?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态度,使得“钉子户”这个词一扫以往的贬义色彩,而且还增添了悲壮的意味。

房价

房价一涨再涨,而且越涨越快。最新的例子是重庆,刚刚获批“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房价在9天内就上涨7.6%。年初有官员承诺要尽量把房价降下来,现在也不说了。房价是由市场需求决定没错,但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他们就是要给消费者造成“再不买还要涨”的错觉和紧迫感,让持币观望的人赶紧把辛苦钱掏出来。

炒房团

温州炒房团走了,山西炒房团又来了。网上调查“如何看待以温州人为代表的炒房团”,超过70%网民认为炒房团“恶意炒作抬高房价,可恶”。尽管也有人认为炒房团只是房价上涨的替罪羊而非导火索,炒房团无法撼动一个城市的房价;但炒房团买房就像买大白菜的做派,确实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天价豪宅

尽管遭遇专项检查的汤臣一品很委屈,它卖到这么离谱的11~12万元/平米的天价按理说别人也管不着;但正如时评家水皮所说,是汤臣一品拉高了中国楼价的上涨空间。汤臣一品虽然卖不动,其他价格虽然比它低、但相对普通百姓来说已属天价的豪宅卖得却不差。暴利所趋,开发商自然热衷于给富人盖房,房价也就居高不下。

炫富广告

房价高企也就算了,诸如“尊崇豪宅,只给少数人享受”、“非董事谢绝参观”、“一套别墅仅需350万元”等楼盘广告,则不时在刺激平头百姓的神经。有人说这是广告策略,但在买不起房的人看来,分外刺眼。因此北京市开始清查含有“奢侈”、“至尊”、“顶级享受”等字眼的广告,王岐山市长说了,这影响首都的和谐氛围。

合同陷阱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房了,却可能面对开发商的合同陷阱。常见的陷阱比如在对“不可抗力”的解释中加上“国家政策调整”一项,用以应付延期交房;装修材料不注明品牌只笼统说“高级”、“进口”、“合资”或者“同档次产品”;最恶劣的是面积缩水和重复抵押。而后面这两种行为严格来说已经是违法。

物业/保安

物业管理公司和保安本该是为业主服务的,但现在倒了过来,有的物业把业主当成了“唐僧肉”,变着法儿生钱;而面对业主正常的维权要求,物业不但不予解决,还施以打压,甚至动用保安殴打出头维权的业主代表。更有些物业推托保安打人属于个人行为,物业不承担责任。辛辛苦苦买的房子摊上这样的物业和保安,最让人窝火。

业委会

不少小区都有业主委员会,但至于有多少业委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就实在很难说了。业委会一般是由热心业主挑头成立,他们的素质高的话业主权益还能得到保障;素质低的,或者私下和物业达成协议,或者物业委会当作谋私利的手段,那么遭殃的就是全体业主。而有些物业往往对业委会的工作不予支持,这也是业委会发挥不了作用的原因之一。

拆除古建

纽约市规定,凡是拆除3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必须报地标委员会。中国人对此恐怕只有苦笑,别说历史只有30年的,上百上千年的古建筑都说拆就拆了,所以老外说中国人“CHINA就是拆啦”。这里涉及旧城改造应该怎么改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争议归争议,媒体也炒得很热,但最后不该拆的还是被拆掉了。(文/谭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