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中国内地版"公屋计划"从根本上抑制楼市"高烧"?

分享到:

  • 文章来源:[ 转载于: ]
  • 添加时间:2007年8月21日
  • 浏览次数:1440
  香港的公屋计划曾经重创香港楼市,而一项中国内地版的“公屋计划”也正试图从根本上抑制内地楼市的“高烧”。8月17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建设部眼下正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国以来规格最高的“全国住宅工作会议”,即筹建住房保障司。以此为信号,一场包括建设部、央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民政部、国税总局等参与的住房保障“会战”即将展开。(8月20日《中国经营报》)

  在物价普遍上涨的现实背景下,把保障国民住房问题上升到“多方会战”的高度,无疑叫广大背负沉重经济负担的民众感到欣慰,尤其叫买不起房子的民众看到了希望。

  无须讳言,要么买不起房、要么沦为房奴的残酷事实证明,把广大低收入者推进商品房市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点连既得利益者,如开发商任志强先生都不否认。众所周知,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利,住房是一种带有准公共产品色彩的商品,把经济能力不一的各类群体一起推向市场,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任何改革都有风险,谁也无法事先完全预料改革的效果,因而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纠错机制。我们看到,“医疗改革”被定性为基本不成功,在汲取了经验教训后,新的改革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政府应该成为筹资主体的认识得到廓清。

  事实上,“商品房成为主体,而保障性住房长期缺失,从而造成大量中低收入者在商品房市场中解决基本居住问题,最终形成刚性需求,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无疑就是含蓄地表明住房改革也是不成功的。现在,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屋计划”,既有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加上两限房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且很可能带有部分强制性要求,这就是一种对住房问题过度市场化的纠偏工作,是住房向公共产品角色的回归。

  从报道中看,为了这次“会战”,建设部、央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民政部、国税总局等中央部委都倾力而动,各方联手,不可谓不重视,可笔者认为要想保证这次会战取得完满胜利,即叫楼市退烧和保证低收入者住上房子,还有两个问题不能忽视。

  一是,“公屋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和两限房,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如,城市建设用地多少应供给“公屋计划”,地方财政资金或土地出让金每年应该拿出多少支持“公屋计划”,每年应该上市多少公屋,公屋应该占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楼市总量多少等。如果不能明确,地方政府该如何下手,又该如何监督地方政府?

  一是,建设部等中央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必须给予相应的变革,尤其在地方政府官员一块。如果不以政绩考核激发地方官员的动力和热情,这个“公屋计划”很可能虎头蛇尾,步当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的后尘。(来源:华商报)